万象“耕”新丨“新农人”谋划“一年之计” 全球时快讯
万象“耕”新不负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村地区如今发生很大变化,一开春,许多新农人在家门口找到了发展机遇。
300场招聘会,是芜湖为返乡劳动者们准备的满满诚意。从1月16日开始,持续到3月份,分时段、分群体、有重点地开展,政府搭台,让企业和求职者实现“双向奔赴”。在南陵县的招聘会上,60多家企业带来数千个岗位。
(相关资料图)
芜湖市南陵县求职者 胡启峰:我是学生产过程自动化的。这几年家乡的发展非常大,多了很多智能制造的这样类型的企业,而且工资、福利待遇都非常好,所以我决定留在家乡好好干。
在河北河间,政府出资搭建了4个创业孵化基地,吸引青年人才入驻,为他们提供一站式、零成本、全方位的创业空间。
“土特产”的升级让大家看到了家乡产业振兴的希望。在江西永丰,当地给有机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引进了各类加工生产线,产业链的延长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
江西永叔府食品有限公司实习生 王玲珑:最心动的地方,就是觉得这个东西是我们本地的特产,我自己学的是和农业有关的方向,(我觉得)我的专业能对它有帮助一些。
如今的数字乡村试点里,数字技术颠覆了种田好手们的认知,也让更多在外务工的人有了返乡的底气。
湖南益阳赫山区泉交河镇菱角岔村村民 胡志书:如今村里运用智慧农业的科技手段,农作物的生长变得全程可控,还能根据市场需要指导耕种、精准收割,数字化种养也让我们返乡人员决定留下来。
“女飞手”的春耕备耕
眼下,随着气温回升,全国春耕备耕工作正在陆续展开。此时,对江苏省徐州市马王村的植保女飞手李新玲来说,感触最深的一个字就是:忙。
李新玲的飞手职业生涯开始于2018年。随着业务越来越繁忙,赶在今年春耕开始前,她又早早预订了最新款植保无人机。新机器的体态更加轻盈,大臂可以折叠,运输起来也更方便。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马王村村民 李新玲:今年比去年又增加了20斤的载重量,之前一袋肥料分两次才能装完,现在这款新的一次性就把一袋全部装下去了。
李新玲给她的这款无人机取名“小红帽”。
这几年,从周边的种植大户开始,李新玲凭借熟练的业务技能、丰富的实操经验逐步打开了无人机作业市场。今年春耕备耕,村民王丙委早早就预约了李新玲来为自己做植保。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马王村村民 王丙委:一开始我也不看好这个飞机能施肥,我们都是按照以前的老传统施肥。现在经过我观望这几年以后,发现这个高科技你不能不信,很好。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魏集镇马王村村民 李新玲:从我的App(手机软件)里面可以看出,就周边这些地块几乎被我们测得差不多了,白色的小框框都是我所服务的范围。
2022年,李新玲用无人机为3000多亩地撒肥,加上其他农机服务,收入共计20多万元。如今,在李新玲的带动下,马王村已有十几户家庭配备了无人机。
嗖!他们从村庄“滑”入雪场
春耕备耕时节,河南伏牛山区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那里的冰雪经济“热气腾腾”,带动周边四里八乡的农民走出村庄,成为“夏时农忙冬滑雪”的农民教练。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我今天来到的是河南伏牛山区的一个山区滑雪场。另外,在这个雪场很多教练都是农民出身,海峰就是其中一位,他今天带领我一起上雪场。
黄海峰家在栾川县陶湾镇陶湾村,离雪场不到20公里。以前这里没建雪场之前,伏牛山四周的村民习惯于“猫冬”。这些年,大山的变化多了起来,网通了、路直了,高铁也修到了洛阳古城了。雪场的规模也在这种变化中扩大,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从农民到教练,转换身份却并不容易。洛阳、栾川两级政府和当地体育协会携手推出滑雪教练专场培训和证照考级,这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报名。
伏牛山滑雪场农民教练 黄海峰:考了一个滑雪证、教练证,对这个本来就感兴趣。我是在自己的快乐上挣着钱。
雪场变职场,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里的负责人算了一下,滑雪教练一个雪季平均收入在2万到3万元,多的可以达到5万元。
伏牛山滑雪场负责人 张亚明:最多的(全家)有七八口人都在这里,有的在做教练、有的在开雪地摩托、有的在开农家乐、有的在卖滑雪护具。
乡村振兴的产业链从雪场再延伸,栾川把冰雪经济、乡村旅游确定为支柱产业,培训出乡村运营师、民宿金管家、滑雪教练等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现在全县的农民通过培训,持证人数已经达到3.9万人。
河南省栾川县委宣传部部长 孙欣欣:大家都说,现在雪具成为了新农具,滑雪成为了新农活,教练成为了新职业。
(总台央视记者 李洁 杨滢 湖南台 永丰台 沧州台)